你知道吗?马尔代夫那细白沙滩,其实是鱼【便便】!
海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鱼,它们有着五彩斑斓的外表和浑圆饱满的体态,扑腾着胸鳍从珊瑚顶端成群掠过,如同自由翱翔的鸟儿。那合不拢的嘴形和彩虹般的体色酷似鹦鹉,于是被称之为“鹦嘴鱼”。它们中的多数成员看上去整天乐得跟什么似的,就像今天这只呆萌的蓝鹦嘴鱼。
珊瑚丛中的蓝精灵
蓝鹦嘴鱼(Scarus coeruleus),英文俗名Blue parrotfish,是一种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珊瑚礁鱼类,隶属于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鹦嘴鱼科。主要分布于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从美国马里兰州到巴西里约热内卢沿岸的岩礁海域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平均体长30~70厘米,最大体长可超过一米。
和多数鹦嘴鱼一样,蓝鹦嘴鱼身体呈长椭圆形,体表被大片圆鳞覆盖。但又不同于其它的鹦嘴鱼,幼年蓝鹦嘴鱼的额头上有块黄斑,随着成长逐渐消逝,此后大自然的色板里仿佛只剩下了一种色彩,鱼身调足了饱和度和对比度,留下了一抹极致的纯蓝,使它成为了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全身近乎蓝色的物种。
总是微笑的彩虹鱼儿
鹦嘴鱼是个大家族,鹦嘴鱼科包含绿鹦嘴鱼属、绚鹦嘴鱼属、鲸鹦嘴鱼属、鹦鲷属等约13个属近百种鱼,几乎都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珊瑚礁区或周边藻场,它们有着和珊瑚一样斑斓的色彩。
鹦嘴鱼的体色总的说来以蓝色和绿色为主,带有彩色斑纹;雄性个体偏向于蓝绿色,而雌性和幼体一般带有红色或棕色,大多数鹦嘴鱼的幼鱼和成鱼在色彩与斑纹上差异较大,所以从外观上辨认一条鹦嘴鱼的种类并不容易。
雌性绿鹦鲷(Sparisoma viride)。图片:mindenpictures.com
大部分鹦嘴鱼具有性别转换的现象,刚孵化的幼体都是雌性,它们通常群居生活。成熟之后,体型最大的雌性个体会转变为雄性,成为整个鱼群的“主帅”。年幼的鹦嘴鱼经常会在“海龟草”Turtlegrass(T. testudinum)生长丰茂的区域出没,这里也是海龟的栖息地之一。
多数鹦嘴鱼的上下颌齿愈合成一排齿板,形如鹦鹉的喙,这不仅是它们名称的由来,也是它们天生一副呆萌微笑脸的原因。两排齿板固着于颌骨上,质地十分坚硬,表面还有凹凸不平的突起,俨然是啃食物体的利器。
什么,你居然说吓人?绘图:翼狼Elang
鹦嘴鱼主要以珊瑚及附生的藻类为食,偶尔也会从沙石中取食。它们成群巡游于珊瑚礁间,刮食珊瑚上的藻类,或直接将珊瑚嫩枝整个咬断吞下,再用由鳃弓演化而来的咽颌齿将其磨碎。鹦嘴鱼群啃食珊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潜水时隔着很远都能听见。
倒腾着小翅膀,啃啊啃啊......图片:YouTube
鹦鹉嘴鱼啃食珊瑚有益于珊瑚的新老更替,增加珊瑚礁的多样性。但大自然总是维持着一种精妙的平衡,大型捕食者的减少会使鹦嘴鱼数量激增,它们频繁的、过度的取食活动也会给珊瑚礁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
它们是白色沙滩的建造者
说起热带岛礁,眼前便浮现“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迷人景致。寻常沙滩的成分主要是石英石:岩石经风化、腐蚀、崩解产生的碎屑,再经河流汇入大海,其中最耐磨和不易溶解的就是石英颗粒。它们被风暴和海浪冲回岸边形成沙滩,石英石无色、白色或黄色,因此普通沙滩看上去就是一片金黄;其中白色石英比例越高,沙滩就越白。如果岩石中锰或铁元素较多,沙滩则会呈现橄榄绿或赤红色。而由火山喷发的火山岩形成的岛屿,周边一般都拥有粗颗粒的黝黑沙滩。那,那些孤悬在浩瀚大洋中的岛屿呢?你是否思考过,珊瑚礁岛上的洁白细沙从何而来?
珊瑚礁岛屿上没有大型河川,因此缺少陆源输入,几乎所有的沙子都是来自生物作用。这些沙滩的主要成分是珊瑚和众多海洋生物的骨骼或壳体颗粒(通常呈现洁白的色泽)。而主要成因归功于鹦嘴鱼。嗜食藻类的鹦嘴鱼将珊瑚啃下并研碎,鹦嘴鱼的消化系统会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将不能消化的钙质颗粒排出体外,而这些颗粒就是细白沙滩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鹦嘴鱼是用粪便建造了珊瑚岛屿迷人的白沙滩。
研究显示,鹦嘴鱼的粪便能占到珊瑚礁砂总量的约80%,一条鹦嘴鱼每年可排出约200~300公斤洁白的细砂,而一些大型的鹦嘴鱼比如隆头鹦哥鱼(Bolbometopon muricatum)一年甚至可以制造近千公斤的细砂,马尔代夫、夏威夷群岛和大堡礁的那些白色沙滩大多都是它们的杰作。
隆头鹦哥鱼又叫驼峰大鹦嘴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各个岛屿周边,摒弃了艳丽外表的它是个不折不扣的“造砂机器”,体型如同一头成年山羊,潜水时常常能够看到它们成群游过,那种震撼场面让人终生难忘。
隆头鹦哥鱼排砂。图片:YouTube
鹦嘴鱼将大量死珊瑚转变成洁白的沙滩,这对于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岛屿至关重要,岛屿的存在对于珊瑚礁也有着重要意义——鹦嘴鱼默默地成为了此间的纽带。
珊瑚丛中的瞌睡虫
相比于其它珊瑚礁鱼类,鹦嘴鱼还多了个“瞌睡虫”的外号。一些鹦嘴鱼夜间会藏身于珊瑚缝隙或礁石隐蔽处休息。它们把“好好睡觉”这件事儿看得很重,并且睡得很沉,据说平时生性机敏的它们,睡着后即使被潜水员拿在手中把玩也浑然不知。
更特别的是,鹦嘴鱼睡觉时还会从口中分泌粘液,吐出一层透明的膜将全身包裹住,如同一张轻薄的“蚊帐”;本着节俭的原则,起床后还会把“蚊帐”收回口中。科学家推测这是为了防止睡觉时被猎食者嗅到自己的气味,从而免遭杀身之祸——横竖听起来,都是萌萌的。
鹦嘴鱼是热带岛屿及周边沿岸居民习惯捕食的一种食用鱼,鱼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我国沿岸居民俗称它为青衣、鹦哥鱼或蚝鱼等等,体宽肉厚尤其适合煎制和烤制。
不过,和很多珊瑚礁鱼类(如石斑鱼)一样,食用鹦嘴鱼也有小概率的雪卡毒素中毒风险。雪卡毒素并非鱼类与生俱来,而是获得性的神经毒素。含有雪卡毒素的海洋藻类黏附在珊瑚表面,被鹦嘴鱼啃食后便会在鱼体内富集,所以在一些旅游胜地,常常有提醒游客谨慎食用鹦嘴鱼的小贴士。
这就是始终微笑,能够制造浪漫沙滩的鹦嘴鱼。呆萌的它即使混在一堆鱼干中,也能被一眼认出。
萨尔茨堡的鱼
微信号:SharkFood
萌
今年已经介绍过的珊瑚礁萌物里,你最喜欢谁?要是还没看,赶紧戳名字复习下: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有萌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鹦嘴鱼科 新月鹦嘴鱼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